程序员靠“作弊”入职,“面试替身”每小时收费 150 美元,结果还是大翻车.........
整理 | 郑丽媛出品 | CSDN(ID:CSDNnews)绝大多数目前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应该都经历过“面试”这个环节,对程序员群体而言,笔试更几乎是面试前的“标配”——在简历符合职位要求的前提下,这两种方式是很多公司筛选合格应聘者的主要途径。然而,在近几年的大环境影响下,线上笔试/面试愈发流行,这也给了部分人“钻空子”的机会——除了笔试作弊(上网搜代码),现在连面试都能找“替身”作弊了。下面,就
整理 | 郑丽媛
出品 | CSDN(ID:CSDNnews)
绝大多数目前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应该都经历过“面试”这个环节,对程序员群体而言,笔试更几乎是面试前的“标配”——在简历符合职位要求的前提下,这两种方式是很多公司筛选合格应聘者的主要途径。
然而,在近几年的大环境影响下,线上笔试/面试愈发流行,这也给了部分人“钻空子”的机会——除了笔试作弊(上网搜代码),现在连面试都能找“替身”作弊了。
下面,就例举几个真实发生的事件。
面试的人≠入职的人
最近,美国纽约州一家机构的 IT 部门因为一位刚入职的新人陷入了“迷茫”。
这个新人所在的岗位主要负责更新一些老化的计算机系统,因此对其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当时招聘经理在面试完这个新人后,笃定他是理想人选,甚至对该机构的 IT 部门打包票:“他将成为团队的真正资产。”
奇怪的是,这个新人入职的第一天,IT 团队的其他同事们就感觉有点不太对劲:他几乎没有技术素养,根本无法确定问题的解决方向,甚至说不来英语。当天下班后,IT 部门的人将问题反馈给招聘经理,结果招聘经理也“一脸懵”。
秉持着“可能刚入职还没适应”的心态,团队对这个新人并没有太过苛责,并对他开放了公司系统的管理访问权限,同时他需要接听来电协助人们解决问题。然而接下来几天,情况愈发“离谱”:因为这个新人英语说得太差,根本无法在电话里与对方沟通,IT 团队只能帮他挂掉电话。
事情发展至此,当初招这个新人进来的那位招聘经理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个在面试过程中表现那么优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这么无能?”带着满肚子的疑惑,她将情况汇报给了更为老练的主管,而主管给了她意想不到的答案:因为入职的人根本就不是当初面试的那个人。
靠“作弊”入职,对自己和他人都不负责
实际上,招到像上面的这位新人,发现后开除即可,对公司的损失还算小——接下来,这个靠“作弊”被录用负责管理医院计算机系统的人,才真正让人后怕。
当时,一家洛杉矶医院急招一位可以管理医院计算机系统的工程师,而这个“作弊者”雇了替身帮他面试,整个过程表现得很好并适当展示了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医院方面没有发现问题,对他十分满意,便录用了这位“作弊者”。
不过,所谓纸包不住火,通过作弊这种方式谋求工作的人,一旦入职就会原形毕露。
上班第一天,这个人连基本技术问题都解决不好,然后在试图对系统进行一些基本维护时,直接就是一整个“大翻车”:不维护还好,他维护了之后,医院整个楼层的每台医疗设备和计算机的连接中断长达一小时,医生也无法远程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
甚至,在问题发生之后,他也没想着挽救,而是不负责地起身离开了。最终,他的“作弊”行为被揭发,也被立即解雇了。
“面试替身”成为职业,有经验的面试官很容易识破
正如开头所说,近年来线上笔试/面试逐渐普及,由于是隔着屏幕的,作弊者的心理负担远没有面对面来的大,这一过程中的作弊行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人专门从事“面试替身”这个工作——顾名思义,即应聘者会花钱雇一个“替身”假装自己去面试,等到真正入职的那天再出现。
据一位来自明尼苏达州的软件工程师表示,他曾在 2020 年初接到过邀请他成为“面试替身”的电话:“他说向我支付每小时 60 美元的费用,让我假冒他参加 3- 5 场工作面试。当然,我拒绝了。”
每小时 60 美元的价格还不算高,网络安全专家 Karimi 曾冒充应聘者与专业的“面试替身”沟通,对方表示他的收费标准是每小时 150 美元。不仅如此,对方还指出,他有专门的网站可支持预订,还在 Google Drive 文件夹中保存了几十个他过去帮别人面试的视频,以此展示他作为“面试替身”的“优秀技巧”。
那么,这种雇人假冒自己去参加面试的行为真的就天衣无缝,不会被面试官发现吗?根据问答 SNS 网站 Quora 上一些面试官给出的回答,答案是否定的。
-
“有面试者在视频面试时以网络不佳或摄像头损坏为由,转为了电话面试,而一旦我问他有关过去项目的细节,他却一副不太了解的样子。所以我推断出,要么他的简历是造假的,要么电话面试的人不是他本人。”
-
“他给出的答案都很完美,但每当他把 Chrome 标签页从一个页面切换到另一个页面时,我都能从他眼镜上清楚地看到反射变化。他显然在作弊,在网上查找解决方案。”
-
“我参加过很多视频面试,经常看到应聘者只是在对口型,实际上是其他人在回答问题。我真的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些人的可疑行为,但他们却以为面试官不知道。”
现实生活中,可能确实会有部分人在面试过程中容易紧张,导致无法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而感到遗憾。但这种时候,与其费尽心思想些旁门左道,不如脚踏实地研究如何克服不足,毕竟一个谎言总需要更多谎言来圆。
那么,你是否在工作中遇到过这类“作弊者”,他们的结果如何?
参考链接:
-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professional-fake-job-interview-proxy-scheme-charge-150-hour-2022-9
-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bait-switch-job-interviews-unqualified-applicants-paying-remote-work-2022-9?IR=C
— 推荐阅读 —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