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kimmking

来源 | CSDN博客,责编 | 夕颜

出品 | CSDN(ID:CSDNnews)

随着分布式技术的发展,MQ技术产品也出现井喷。目前除了各类常用的MQ,比如Apache的ActiveMQ,Kafka,Pulsar,RocketMQ(既是Apache,也是阿里的,头条也是基于RocketMQ),以及RabbitMQ(美团、汽车之家大量使用)外,各大厂商都自研了自己的产品,腾讯的CMQ和TubeMQ,京东的JMQ,去哪儿的QMQ,滴滴的DDMQ(基于RocketMQ),其中不少都开源了。这里说一下今年开源的TubeMQ。

腾讯开源的TubeMQ

官方介绍如下:

https://github.com/Tencent/TubeMQ/blob/master/docs/tubemq_basic_introduction_cn.md

TubeMQ是腾讯大数据在2013年开始研发的分布式消息中间件系统(MQ),专注服务大数据场景下海量数据的高性能存储和传输。经过近7年上万亿的海量数据沉淀,较之于众多的开源MQ组件,TubeMQ在海量实践(稳定性+性能)和低成本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近期我们在开源TubeMQ的相关代码及设计,更多资料正在陆续整理。

TubeMQ集群架构:

经过多年演变,TubeMQ集群分为如下5个部分:

  • Portal:负责对外交互和运维操作的Portal部分,包括API和Web两块,API对接集群之外的管理系统,Web是在API基础上对日常运维功能做的页面封装;

  • Master:负责集群控制的Control部分,该部分由1个或多个Master节点组成,Master HA通过Master节点间心跳保活、实时热备切换完成(这是大家使用TubeMQ的Lib时需要填写对应集群所有Master节点地址的原因),主Master负责管理整个集群的状态、资源调度、权限检查、元数据查询等;

  • Broker: 负责实际数据存储的Store部分,该部分由相互之间独立的Broker节点组成,每个Broker节点对本节点内的Topic集合进行管理,包括Topic的增、删、改、查,Topic内的消息存储、消费、老化、分区扩容、数据消费的offset记录等,集群对外能力,包括Topic数目、吞吐量、容量等,通过水平扩展Broker节点来完成;

  • Client: 负责数据生产和消费的Client部分,该部分我们以Lib形式对外提供,大家用得最多的是消费端,相比之前,消费端现支持Push、Pull两种数据拉取模式,数据消费行为支持顺序和过滤消费两种。对于Pull消费模式,支持业务通过客户端重置精确offset以支持业务extractly-once消费,同时,消费端新推出跨集群切换免重启的BidConsumer客户端;

  • Zookeeper: 负责offset存储的zk部分,该部分功能已弱化到仅做offset的持久化存储,考虑到接下来的多节点副本功能该模块暂时保留。

比较常规的分布式MQ结构,broker功能比较重。

相比Kafka,TubeMQ的系统特点:

  1. 纯Java实现语言:TubeMQ采用纯Java语言开发,便于开发人员快速熟悉项目及问题处理;

  2. 引入Master协调节点:相比Kafka依赖于Zookeeper完成元数据的管理和实现HA保障不同,TubeMQ系统采用的是自管理的元数据仲裁机制方式进行,Master节点通过采用内嵌数据库BDB完成集群内元数据的存储、更新以及HA热切功能,负责TubeMQ集群的运行管控和配置管理操作,对外提供接口等;通过Master节点,TubeMQ集群里的Broker配置设置、变更及查询实现了完整的自动化闭环管理,减轻了系统维护的复杂度;

  3. 服务器侧消费负载均衡:TubeMQ采用的是服务侧负载均衡的方案,而不是客户端侧操作,提升系统的管控能力同时简化客户端实现,更便于均衡算法升级;

  4. 系统行级锁操作:对于Broker消息读写中存在中间状态的并发操作采用行级锁,避免重复问题;

  5. Offset管理调整:Offset由各个Broker独自管理,ZK只作数据持久化存储用(最初考虑完全去掉ZK依赖,考虑到后续的功能扩展就暂时保留);

  6. 消息读取机制的改进:相比于Kafka的顺序块读,TubeMQ采用的是消息随机读取模式,同时为了降低消息时延又增加了内存缓存读写,对于带SSD设备的机器,增加消息滞后转SSD消费的处理,解决消费严重滞后时吞吐量下降以及SSD磁盘容量小、刷盘次数有限的问题,使其满足业务快速生产消费的需求(后面章节详细介绍);

  7. 消费者行为管控:支持通过策略实时动态地控制系统接入的消费者行为,包括系统负载高时对特定业务的限流、暂停消费,动态调整数据拉取的频率等;

  8. 服务分级管控:针对系统运维、业务特点、机器负载状态的不同需求,系统支持运维通过策略来动态控制不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比如是否有权限消费、消费时延分级保证、消费限流控制,以及数据拉取频率控制等;

  9. 系统安全管控:根据业务不同的数据服务需要,以及系统运维安全的考虑,TubeMQ系统增加了TLS传输层加密管道,生产和消费服务的认证、授权,以及针对分布式访问控制的访问令牌管理,满足业务和系统运维在系统安全方面的需求;

  10. 资源利用率提升改进:相比于Kafka,TubeMQ采用连接复用模式,减少连接资源消耗;通过逻辑分区构造,减少系统对文件句柄数的占用,通过服务器端过滤模式,减少网络带宽资源使用率;通过剥离对Zookeeper的使用,减少Zookeeper的强依赖及瓶颈限制;

  11. 客户端改进:基于业务使用上的便利性以,我们简化了客户端逻辑,使其做到最小的功能集合,我们采用基于响应消息的接收质量统计算法来自动剔出坏的Broker节点,基于首次使用时作连接尝试来避免大数据量发送时发送受阻(具体内容见后面章节介绍)。

这一块基本上说清楚了特点,以及与其他MQ的一些特色的地方,其实可以猜到,一直在和kafka做对比,很多地方参与并改进了kafka,在管理能力上做了不少思考和新的实现。

TubeMQ客户端的演进:

业务与TubeMQ接触得最多的是消费侧,怎样更适应业务特点、更方便业务使用我们在这块做了比较多的改进:

数据拉取模式支持Push、Pull:

  • Push客户端:TubeMQ最初消费端版本只提供Push模式的消费,这种模式能比较快速地消费数据,减轻服务端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业务使用的时候因为无法控制拉取频率,从而容易形成数据积压数据处理不过来;

    • 带消费中止/继续的Push客户端:在收到业务反馈能否控制Push拉取动作的需求后,我们增加了resumeConsume()/pauseConsume()函数对,让业务可以模拟水位线控制机制,状态比较繁忙时调用pauseConsume()函数来中止Lib后台的数据拉取,在状态恢复后,再调用resumeConsume()通知Lib后台继续拉取数据;

    • Pull客户端:我们后来版本里增加了Pull客户端,该客户端有别于 – Push客户端,是由业务而非Lib主动的拉取消息并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成功与否的确认,将数据处理的主动权留给业务。这样处理后,虽然服务端压力有所提升,但业务消费时积压情况可大大缓解。

  • 数据消费行为支持顺序和过滤消费:在TubeMQ设计初我们考虑是不同业务使用不同的Topic,实际运营中我们发现不少业务实际上是通过代理模式上报的数据,数据通过Topic下的文件ID或者表ID属性来区分,业务为了消费自己的一份数据是需要全量消费该Topic下的所有数据。我们通过tid字段支持指定属性的过滤消费模式,将数据过滤放到服务端来做,减少出流量以及客户端的数据处理压力。

  • 支持业务extractly-once消费:为了解决业务处理数据时需要精确回档的需求,在客户端版本里提供了通过客户端重置精确offset功能,业务重启系统时,只需通过客户端提供待回拨时间点的消费上下文,TubeMQ即可按照指定的精确位置接续消费。该特性目前已在Flink这类实时计算框架使用,依托Flink基于checkpoint机制进行extractly-once数据处理。

推和拉是消息处理的两个最基础模式。推对服务器处理来说更简单,推出去就不管了,broker变轻,但是可能单位时间推太多,导致消费端积压,压垮了client端系统。拉则意味着,你随时来拿数据,broker都要保持状态而且会产生积压,还需要处理重试策略等。有了offset则意味着可以随时回溯消息,但是这样可能会导致重复,如果没有内置的去重其实不是extractly once,而是atleast once,消息会重复。

其他几个mq

滴滴的DDMQ:

https://github.com/didi/DDMQ/blob/master/README_CN.md

去哪儿网的QMQ:

https://github.com/qunarcorp/qmq

有意思的几个点

TubeMQ跟 kafka,rocketmq,pulsar等主流的MQ架构上有什么差别?

官方给出的意见是:

Kafka按照顺序写 + 顺序块读的模式实现,单实例下性能数据很强,但随着实例数增多,它的性能就呈现不稳定下降状态;TubeMQ采用顺序写 + 随机读的模式,即使在最大限制下系统仍可以做到长期稳定的1G以上的入流量,同时,结合服务端过滤过滤消费非常顺畅。

个人对这个持保留意见,大量创建topic不适合kafka的设计原则(一般我们建议单集群的topic数量在100以内,过多的小topic造成随机读写,但是可以合并,然后区分和路由消息即可),同时如果改成SSD盘也可以提升吞吐和延迟,几千个topic问题不大。而且kafka的延迟也不像上面的文档里对比说的250ms,我们实际使用大概在10-40ms之间。

TubeMQ看了一下,整体设计跟pulsar有点像,主要是broker和storage做了分离;消息处理模式上跟ActiveMQ到底有些许接近。

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1、TubeMQ不支持多副本,这样的话单机有可能还是在极端情况下丢失数据,但多副本是目前的各种分布式消息队列的标配(看了一下腾讯云上的商业版本CMQ是支持的。)

2、服务器侧消费负载均衡,早期版本的kafka是这样的,问题挺多

3、消息随机读,这样需要加内存缓存和依赖SSD,挺诡异,为了并发又加了锁,这一块很复杂,ActiveMQ就是因为内存的处理太复杂,导致量一大,谁都用不好

4、同时支持推和拉,这一点也挺有意思,跟第一条一条有关系,要是支持推的话,服务端肯定需要有状态

5、支持服务器端的消息过滤,现在一般的MQ都是客户端过滤,也同理。

MQ发现到现在,一共经历了三代,分别以ActiveMQ,Kafka/RocketMQ,Pulsar为代表,从趋势上来看,越来越分布式、趋向对云原生的支持,越来越无状态,broker越来越轻薄。

总之这个方案看起来是综合了传统和现在的各个MQ的一些特点,但是实现的很重。

还有个tip,TubeMQ里的组件名称有点乱,叫master的东西,实际上是broker,叫broker的东西,实际上是storage(在pulsar里是bookie)。

:)

原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KimmKing/article/details/103133789

【END】

今日福利

遇见陆奇

同样作为“百万人学 AI”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 AIProCon 开发者万人大会将于 7 月 3 日至 4 日通过线上直播形式,让开发者们一站式学习了解当下 AI 的前沿技术研究、核心技术与应用以及企业案例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在线参加精彩多样的开发者沙龙与编程项目。参与前瞻系列活动、在线直播互动,不仅可以与上万名开发者们一起交流,还有机会赢取直播专属好礼,与技术大咖连麦。

门票限量大放送!今日起点击阅读原文报名「2020 AI开发者万人大会」,使用优惠码“AIP211”,即可免费获得价值299元的大会在线直播门票一张。限量100张,先到先得!快来动动手指,免费获取入会资格吧!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大会官网。

更多精彩推荐

☞一站式杀手级 AI 开发平台来袭!告别切换零散建模工具

北京四环堵车引发的智能交通大构想

☞拜托,别再问我什么是堆了!

北京四环堵车引发的智能交通大构想

你公司的虚拟机还闲着?基于Jenkins和Kubernetes的持续集成测试实践了解一下!

从 Web 1.0到Web 3.0:详析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及未来方向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Logo

20年前,《新程序员》创刊时,我们的心愿是全面关注程序员成长,中国将拥有新一代世界级的程序员。2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新的使命:助力中国IT技术人成长,成就一亿技术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