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lheinz Brandenburg:MP3之父
 

                                                                          方茜 / 文
 
你知道第一支MP3格式的歌曲是什么吗?对,Susanne Vega演唱的“汤姆叔叔的小餐馆”,所以大家都称Susanne为MP3之母。可是,正如夏娃是抽亚当的肋骨做成的,Susanne的封号是Karlheinz Brandenburg辛苦的见证——他才是这种全新数字音乐格式的真正缔造者。可是,他并没有借MP3而一夜成名,也没有靠它赚得大把钞票。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1977年,一位名叫Dieter Seitzer的德国教授想要通过一根标准电话线传输音乐,但是这种想法在前计算机时代实在太超前了。最初没人愿意给他提供研究经费,后来,这位教授还是多方设法招集一批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技术人员和科学家。Karlheinz Brandenburg就是其中之一,那时还是硕士研究生的他,非常喜欢数学、声学、电子学,也经常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为了攻克这个课题,Brandenburg在爱尔兰根大学读了数学、机电工程两个硕士学位,并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数字音频的编码、压缩以及感知测试技术。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基本的压缩技术和理论已经成型多年,但很少有人将此应用到声音等媒介的压缩上。Brandenburg也很奇怪为什么当初音频压缩如此受冷落,尽管后来事实证明这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不过,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种纯粹为兴趣而研究的技术竟会掀起唱片工业革命、影响无数的人,“这简直就像在做梦”。在博士论文中,Brandenburg搭建起了音频动态压缩第三层(MPEG Audio Layer-3)、MPEG-2 高级音频编码(AAC)以及当代其他音频压缩方案。

1990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短暂停留一年后,Brandenburg返回德国爱尔兰根大学任教并继续研究音频编码。这期间,他进入Fraunhofer集成电路研究所(Fraunhofer IIS-A)并组建MP3研发小组。Fraunhofe研究所是德国顶尖的研究机构,聚集着250名德国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尽管所支付的薪水远远低于企业提供的报酬。在那里,Brandenburg和他的小组实现了MP3从理论到实际标准的转化。他们创建的标准不仅能够大幅削减音频文件的长度,更找到了保证声音不会因压缩而变形的最佳压缩模式,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戴着专业耳机,把某些音乐的段落反复听上一千遍!

1995年,Brandenburg对外公布MP3标准。很快这项新标准便在互联网世界中掀起一股狂潮,很多人到Fraunhofe研究所网站注册,利用这项新技术开发他们自己的MP3文件和软件。不过,Fraunhofe研究所毕竟是一所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没有直接的软件合作商和专项预算做MP3的市场推广,它也不打算将此项技术卖给硅谷那些眼睛都红了的软件厂商。

Brandenburg也没从这项技术发明中获得任何私人利益,但他并不抱怨。在接受德国新闻杂志Der Spiegel的采访时,他说道:“我不在乎我银行账户上的数字,但是我满意我的工作、跟我一起工作的人和所发生的一切。”现在,Brandenburg每天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上网看看有没有新的MP3网站和使用这项技术的人,“这给我很棒的感觉!”

另一方面,MP3技术的广泛传播撼动了整个唱片业,遭到各大娱乐巨头的围追堵截。对此,Brandenburg略带讥讽地说:“(唱片)工业界需要知道的应该是如何利用这种新的数字媒体和机遇。他们应该探寻积极的方面,而不是消极的一面。”不过,他对那些音乐创作者也充满同情,“他们的创作应当获得报酬,但这不是这项技术要解决的。”

Karlheinz Brandenburg就像一个出世的高人,心态平和地看待MP3带来的纷纷扰扰。可是,当提到他最新发明的“3D”音频技术Iosono时,他眼睛中闪烁着火花。“实现这种‘超真实’的音效是业内多年以来的梦想。如今,随着PC机配置的日益提高,已经完全有能力处理这种超真实音效。再加上‘Ionsono’技术的配合,必将给人们的视听感受带来一场革命。而这些在十年前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也许,对一个研究者最大的褒奖莫过于此。 

Logo

20年前,《新程序员》创刊时,我们的心愿是全面关注程序员成长,中国将拥有新一代世界级的程序员。2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新的使命:助力中国IT技术人成长,成就一亿技术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