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又一项社交尝试,似乎是有史以来反响最好的一次,在众多敌手环伺的竞技场上,搜索巨人的Google+最终能收获怎样的成绩?我们截取它从初生到现在的短短一个月时间的业界动态,也许能够窥测其未来走向。 2011年6月29日,作为Larry Page重登CEO之位后推出的重磅产品,Google+正式开放测试,此项目由Google高管Vic Gundotra和 Bradley Horowitz负责,令人耳目一新的用户界面则出自苹果前Mac软件团队设计师Andy Hertzfeld之手。 最初开发代号为“翡翠海”(Emerald Sea)的Google+,几乎涉及了Google公司所有的产品,数以百计的工程师参与了该计划,在Gundotra和Horowitz看来,Google+不是一个产品,也不是一种战略方案,而是一个扩展后的Google。事实上,Google+已经整合了Goolge所有的社交服务,诸如Google Profiles 和 Google Buzz,连旗下两项流行的服务品牌Picasa和Blogger也即将更名,作为Google+关键的组成部分,与其紧密集成。 六大功能 Google+的界面有六大功能,分别指向Stream、Photos、Circles、Profile、Huddle、Sparks和Hangouts。这其中,Stream是联系人的最新动态;Photos是照片功能,可以不断自动上传照片,甚至通过手机也可以即时上传。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当属Circles,使用者可以选择和组织联系人,分成群,让分享最优化。Vic Gundotra就曾表示:“它是我们产品的核心。”

未命名_副本
Profile是用户资料,据Google称,每一位用户的Profile必须开放搜索(可以选择部分开放),否则将会被删除。Huddle则是类似群组或多人聊天室,可与Android 整合。 Sparks被当做一种分享引擎,可以收集感兴趣的话题。Hangouts则提供多人视频聚会功能。 拥有上述六大功能,让我们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首先,Google+放弃了通用消息发送模式,这是Facebook类社交网站的标配之一,但用户的信息可能需要被区别对待,因而,Google+允许用户自己建立不同的Circles,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社交圈”里发布不同的信息,跟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美国著名IT杂志PCWorld网络版刊登的文章里,作者Preston Gralla称,这将是Google+有望击败Facebook最重要的因素。 除了可以定向信息流动,Circles另外一个优点是对用户隐私更好的保护。New York Time撰稿人Nick Bilton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作者发现帖子是默认设置为私人的。Google+ 的用户需要自主操作,以使他们发布的内容公开。Google这样做可以使用户免于公开的危险。相比之下,Facebook等社交服务商则常常在用户没有注册新功能的情况下就得到了用户信息,并且“需要使用像迷宫一样的按钮和菜单,才能够让他们的个人信息保持私密性”。“以往用户继续使用其服务,说没有可行的替代性社会网络产品,和家人朋友进行交流”。但当Google提供最好的隐私保护服务时,以后的状况就会截然不同了。 其次,Google搜索引擎将为Sparks提供强大的支持,可以向用户提供博客发帖、新闻、视频以及用户感兴趣的任何内容。当要与其他人分享信息时,只要轻点分享键,用户就可以与其“社交圈”进行共同分享。这将极大地激发用户交流兴趣。 第三,Google+整合了Google其他服务,譬如在Google+上的谈话内容会显示在用户的Gmail里。Google+上还提供Google Talk的直接链接。用户还可以期待更多的兼容服务。 第四,Hangout将提供一个具有潜在增长能力的领域,商业应用。最多支持10人的电话会议,可以为管理企业、快速召开在线会议提供良好的途径。实际上,它可以被看作是工作工具而不仅仅是社交工具。 最后,移动功能强大,与Facebook不同,Google+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到了移动功能。因此,Google+更适合在智能手机上运行(已经推出了相应的Android程序,与苹果达成罕见的合作也让Google+在Apple Store上线)。比如,用户可以使用“Hangouts”功能群发消息。上载照片和地理位置标签也能够轻松实现。只要你的Google+上有任何新活动,用户就会收到发送到手机上的文本信息。尽管Facebook也能够实现一些类似的功能,但Google+却可以比Facebook做得更好。 反响与评价 Google+乍一推出即受到热捧,用户量迅速膨胀,迫使Goolge不得不关闭邀请注册,投资者对于Google+的看法也好过预期,新产品提振了Google近来疲软的股价(今年以来已经下跌近20%)。 Google随即在7月7日晚重新开放注册,受到用户的强烈欢迎,Google+工程总监Dave Besbris在宣布重新开放邀请注册时说:“目前系统运行良好,因此我们判定可以短暂开放邀请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将公测用户量提高一倍。”此时Ebay上兜售的Google+邀请码已被炒到每个75美元。 从推出到宣布用户数量突破1000万,Google+仅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同时,Google+用户的每天分享也达到10亿次。这个增长速度在互联网社交服务历史上从未有过,甚至也超出了Google的预想。Google+的搜索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据统计,Google+在Google的搜索结果已经超过10亿条。有人形容Google+引发了社交网络的地震,“Google+就是把Facebook、Twitter、甚至新浪微博的各种功能加到一起”。著名IT博客Tristan Louis认为Google+的出现使得“Facebook 面临围剿”。 岂止是Facebook,LinkedIn、Twitter被都拿来与Google+进行比较。 对手LinkedIn 7月6日,福布斯杂志网络版撰文称,Google+将对LinkedIn形成冲击。相比其他社交网站,Google+的优势在于凭借着在搜索引擎市场的强势话语权、丰富的个人资料和身份信息选项,用户在Google+可以对自身形象有效控制,进而拥有更强大的个人品牌,这是职场人士会去使用Google+的重要原因。而LinkedIn显然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并且在帮助用户建立联系方面表现较弱。 对与外界的评论, LinkedIn CEO Jeff Weiner称, Google+是在利用用户空闲时间的需求,而用户没有这个空闲时间,“你看不到人们在使用Twitter的同时在使用Facebook,或者在使用Facebook的同时使用LinkedIn”。并且由于不能与流行的三大社交网络融为一体,Google+将处于困境之中。 对手Twitter 在推出Google+之前,Google还有一个失败了的微博服务:Buzz。Bradley  Horowitz说,“在Buzz上我们学到很多,其中一点就是:一款产品真正的市场机会在于解决用户的隐私担忧,以及信息如何分享。” 不但从自身总结教训,也从他人成功里汲取经验,有人认为Google+很像是Twitter的进化版,甚至包括了特殊状态更新。就在推出Google+后,Google与Twitter迅速分道扬镳,双方续签实时数据许可协议失败,Google发言人就此表示,“我们计划在实时搜索中整合Google+和其它社交网络的信息。” 与此同时,微软希望与Twitter续签一项长期协议,Bing将有望同时获得Twitter公司和Facebook公司的实时数据。据Twitter表示,除此之外,它还与诸如雅虎、NTT Docomo、雅虎日本以及其他数十家小型开发商签订有数据许可协议。 Google十分清楚,他们的成功主要依靠两大领域:搜索和在线广告。Twitter正在逐渐成为他们的第一大竞争对手,传言每年广告收入可达6000万~7000万美元,Google自然按捺不住,决定见招拆招。由此可见,Google+带动了新一轮搜索数据的争夺战,与Twitter的正面交锋也刚刚拉开帷幕。 对手Facebook 还看不出来Google+会给Facebook带来如何沉重的打击。Facebook拥有7亿用户远超Google+目前的几千万。5月,美国访问者平均每人花375分钟在Facebook上,而Google只有231分钟。但双方的往来交锋早已“默契”进行。Google+推出后不久,7月6日,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宣布将与刚刚被微软纳入麾下的Skype合作推出视频聊天服务,分析认为,此举意在与Google+,特别是其Hangouts功能,点对点竞争。 Facebook的众多高管集体亮相Google+,其中包括COO Sheryl Sandberg,CTO Bret Taylor以及CEO Mark Zuckerberg。和Twitter不同,Google不会核实用户帐户的真实身份,除非用户自行举报,所以当Mark Zuckerberg真身曝光时,他也颇为不解,“为什么人们会对于我拥有一个Google+账户感到如此惊奇?”,看来Facebook相当看重这样一位对手。 这样的对手的确相当可怕。Google将把从搜索到视频(YouTube)几乎所有在线服务整合到Google+中。这样使用户可以在Google+上进行更新、留言、分享等,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在使用Google的服务(Gmail、GReader、GDocs等),Google+与这些服务都有紧密联系,这极大地增强了Google+的用户黏度,用户离开Google+去其他社交网站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却成为Facebook转向Google+的最大理由。 当Mashable主编Ben Parr直接向Zuckerberg提出如何看待Google+时,后者给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是针对Facebook自身定位的,“与寻求多元化发展的公司相比,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发展的公司更容易在该领域取得成功。” 二是评价Google+的,Circles能够让用户把其他人邀请进特殊的群组,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具体群组以及这些群组中的其他成员。总体上说,这一过程既耗时又缺乏关注度。 归根结底,真正需要的还是用户基础,这恰恰是Facebook所拥有的,可却是Google+目前绝对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未来与结语 Google+的受欢迎程度无疑让Google工程师兴奋不已,新的功能与整合也在迅速迭代发布,截止发稿前,Google高级副总裁Vic Gundotra宣布即将开放Google+ API给第三方开发者。 Google在社交产品上的努力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然很多次信心满满地发布,加上一贯的邀请码机制,使得发布伊始,使用者趋之若鹜,但之后很快就被人遗忘,类似“雷声大雨点小”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一连串,自2004年开始的Orkut、OpenSocial、FriendConnect、Lively,到最近要么放弃要么冷落的Google Wave、Google Buzz、Aardvark。 Google一直致力将互联网中海量无序的数据,用技术的手段整合管理,但人的身份与关系是否能被规整到一个个Circles中呢,至少现在妄言Google+成败,为时过早。 不妨引用Zuckerberg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如果Facebook能够开发出最好的服务,那么就会实现更高的价值。如果 Facebook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就会被别人超越”。这也同样适用于Google+。 本文选自《程序员》杂志2011年08期,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08期杂志 《程序员》杂志订阅火热进行中

Logo

20年前,《新程序员》创刊时,我们的心愿是全面关注程序员成长,中国将拥有新一代世界级的程序员。2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新的使命:助力中国IT技术人成长,成就一亿技术人!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