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x_fmt=gif

近日,一个名为“Killed by Google”的网站引起了开发者的注意。这个网站详细收录了 Google 多年来淘汰的 160 个自家产品,还贴心配上了“墓碑”的图标——意为“应用之冢”。

640?wx_fmt=jpeg

随着技术研发的迭代加快,产品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淘汰出局的问题。

近日,开发者 Cody Ogden 就通过 GitHub 建立了一个网站“Killed by Google”,即“谷歌产品的墓地”,收录了 Google 淘汰的共计 160 个自家产品。网站上各个产品简介中指出了其诞生与死亡时间,并链接到该产品的具体描述页面,同时还配上了“墓碑”图标,更有墓地的意味。

640?wx_fmt=png

https://killedbygoogle.com/index.html

这些惨遭扼杀的应用产品,有的是 Google 精心经营过的,有的则备受开发者吐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640?wx_fmt=png

最早追溯:Marratech e-meetings


这 160 个项目中最早的一个可以追溯到 1998 年:Marratech e-meetings(1998 - 2010)。

640?wx_fmt=png

Marratech 是一家成立于 1998 年的瑞典公司,为网络会议、视频会议等电子会议制作软件,用户包括阿尔卡特阿莱尼亚航天公司、Verizon 公司、瑞典警察局、瑞典军队以及世界各地的大学等。

2007年,Marratech 的视频会议软件被谷歌收购,大多数工程师和关键人员都搬到了 Google。官方宣布这个软件是提供给 Google 的雇员使用,但在收购之后的 2010 年,Marratech 主页提供的信息表明它就已暂停其所有服务,其服务器也不再允许下载客户端或服务器软件。

严格来说,Marratech e-meetings 不应该算是 Google 的研发项目,但最终也是折在其手上了。


640?wx_fmt=png

存活节点最晚:Google+


网站列表中,不仅列出了已经“祭奠”的产品,Cody Ogden 也整理了Google 目前仍在维护但已经计划“抹杀”的产品——其中,社交网络产品 Google+ 是存活节点最远的,Google 将于明年 8 月停止对其支持。

640?wx_fmt=png

不同于“外来户”Marratech,Google+ 曾经是 Google 费尽心思想要养大的亲儿子。2012 年,Google CEO 拉里·佩奇将 Google+比喻为 Google 所有产品的社交脊柱,欲将其打造成全球性的移动平台。

为此,Google 先后采取了多个手段:关闭了 Google Reader 这款广受欢迎的 RSS 订阅服务,迫使用户从 Reader 迁移到 Google+;为其博客产品推出 Google+ 评论服务,使 Google+ 成为用户的默认注册和登录服务;其重磅推出的可穿戴设备 Gogole Glass 也支持 Google+ 的消息推送,包括评论、艾特、直接分享......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 Google “孤注一掷”的各种行径带来的结果却令人十分尴尬。

上月,Google 对外宣布将在 2019 年 8 月彻底关闭 Google+ 服务,其直接导火线便是今年 3 月才被发现的可与 Google+ 账户相连的应用 API 漏洞 Project Strobe。据外媒《华尔街日报》报道,该漏洞很可能会造成 438 个应用的安全问题,也就意味着有大约 50 万个账号有信息泄露风险。有鉴于今年闹得满城风雨的 Facebook 数据泄露事件,Google 则直接“弃卒保帅”,以逃避可能会带来的的公关危机和监管风暴。

但这些只是诱导因素之一,Google 工程部门副管 Ben Smith 就直接声明,“Google+ 在用户粘性和普及率上都一败涂地”——这才是 Google 最终决定放弃它的根本原因——在兢兢业业扶持了 8 年之后,Google+ 仍没能在社交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除了 Google+,Fabric、Inbox by Gmail、缩网址服务 Google URL Shortener、Google Search Appliance 这四个也是被判了死刑的项目。其中,Fabric 是 Google  2017 年从 Twitter 收购的产品,Google 计划将其并入网页应用开发平台 Firebase ,并于明年 6 月停止服务。

640?wx_fmt=png


640?wx_fmt=png

最短寿:Quickoffice


而在所收录的条目中,最为短命的是 Quickoffice——它只活了 4 个月。

640?wx_fmt=png

2012 年,Google 收购了移动办公应用软件 Quickoffice,以补强自家的同类产品。但之后,随着 Google 三款移动办公应用 Google 文档、Google 表格和 Google 幻灯片的陆续推出,Quickoffice 的很多功能都整合进了 Google 的这三款移动办公应用中,与 Google Drive 形成了有力的办公应用套件。因此,Quickoffice 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除了 Quickoffice,Google 也有很多没活过一年的产品,比如 Google Hotpot(2010~2011年)和 Nexus Q(2012~2013年)。

Google Hotpot 是 Google 版大众点评,用户可透过软体评价商家,以评星和评语提供其他用户消费意见,但是仅开放了 5 个月就关闭了;Nexus Q 是 Google 对标苹果 Apple TV 的社交串流媒体播放器,硬体条件完备的这款产品却没有充分的媒体资源提供支持,最终也是走入了死胡同。


640?wx_fmt=png

“刽子手”Google?


2005 年,个性化主页工具 iGoogle 创建,允许用户使用小部件定制他们的主页。但之后由于应用程序已经可以在 Chrome 和 Android 之上运行,iGoogle 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并于 2013 年被关闭;

2006 年,谷歌笔记本(Google Notebook)发布,它是一个复制和粘贴 URL 或写笔记的地方,可以共享或发布。Google 在 2009 年停止了其产品开发,并在 2012 年 7 月将其关闭,将所有数据转移到 Google 文档;

2012 年,Google 高调展示了 Google Glass,但因售价极高、软件隐私等问题,Google 在 2015 年 1 月停止了对消费者出售 Google Glass,但它仍在继续向企业销售这款设备,并正在研发新版本;

社交网络服务 Orkut 曾经十分流行,而且该网站在国外比在美国更受欢迎,但是 Google 在 2014 年 9 月决定将其关闭;

......

开发者们经常调侃,Google 的产品要么已经被关停了,要么就在关停的路上。细数这些被毙掉的产品列表,Google 的很多产品确实是不够成熟、从而被市场淘汰,但也有很多产品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最终仍被舍弃。

Hacker News 上的很多开发者就对其发表了看法。

@jansan:

还记得 Google Code Search 吗? 这是 Google 搜索的一大特色,我们可以在全球所有可用代码中搜索词语。所以说,过去的很多产品真的更有趣。

@SiVal:

当 Google 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在广告上时,其他一切已经无法引起它们的关注了,它们可以杀死任一项服务或做任意改变——即使这些改变会赶走 90% 的客户,但它们似乎并不介意。

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待开放系统,标准和平台一样有偏见。这些系统、标准和平台在大型玩家那,没用了它们当然会选择关闭,而我们无能为力。

@the_duke:

我知道这里抨击 Google 停止服务的人有很多,我本人也绝对惋惜 Google 阅读器的消亡。但是,如果这个列表完整的话,考虑到 Google 的规模大小和年龄,这些消亡的产品数量似乎称不上什么大事。

@cribbles:

我同意楼上的观点。这些列表中有一半都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而我所记得的那些似乎现在仍是正常存在的。

Google非常巨大,切断一些冗余的服务也无可厚非不是吗?

@tokyodude:

这份列表并不准确。

Latitude 没有死,它只是重命名并内置到了谷歌地图中;Picasa 也值得怀疑;Google Talk关了吗?我只记得聊天框中仍会显示在 Gmail 中;谷歌视频似乎被 YouTube 和谷歌驱动器所取代了;谷歌 Gears 则被纳入了网络标准......

换句话说,像 Wave for Google+ 或 Reader 这些实际关闭的服务与那些和其他产品融为一体的不应该等同计算。



微信改版了,

想快速看到CSDN的热乎文章,

赶快把CSDN公众号设为星标吧,

打开公众号,点击“设为星标”就可以啦!

640?wx_fmt=gif

征稿啦

CSDN 公众号秉持着「与千万技术人共成长」理念,不仅以「极客头条」、「畅言」栏目在第一时间以技术人的独特视角描述技术人关心的行业焦点事件,更有「技术头条」专栏,深度解读行业内的热门技术与场景应用,让所有的开发者紧跟技术潮流,保持警醒的技术嗅觉,对行业趋势、技术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如果你有优质的文章,或是行业热点事件、技术趋势的真知灼见,或是深度的应用实践、场景方案等的新见解,欢迎联系 CSDN 投稿,联系方式:微信(guorui_1118,请备注投稿+姓名+公司职位),邮箱(guorui@csdn.net)。


推荐阅读:

640?wx_fmt=gif640?wx_fmt=gif

Logo

20年前,《新程序员》创刊时,我们的心愿是全面关注程序员成长,中国将拥有新一代世界级的程序员。2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新的使命:助力中国IT技术人成长,成就一亿技术人!

更多推荐